當葉片主梁部分采用環氧/HS、其余部分為玻纖復合材料時,葉片成本最高,約為傳統玻纖葉片的80%,但碳足跡和體現性能最低,質量降至傳統玻纖葉片的35%左右。當主梁部分采用PEEK/IM碳纖維復合材料、其余部分為玻纖復合材料時,葉片質量最高,但成本、碳足跡和體現性能相對較低,與傳統純玻纖復合材料葉片相比,質量和成本分別降低約60%和20%。但隨著葉片長度的增加,這種降低的比例越來越少,例如,當葉片增加40m時,質量和成本的降低比例都只下降3%。當主翼梁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其余部分采用玻璃纖維復合材料時,與傳統純玻璃纖維復合材料葉片相比,碳足跡和隱含能量增加60%~80%。但同樣,隨著葉片長度的增加,這種增加的比例越來越少。例如,當葉片長度增加40 m時,碳足跡和隱含能量增加的比例減少了2%~5%。
全環氧/HS碳纖維復合材料葉片成本最低,僅為普通玻纖葉片的34%,但碳足跡和性能體現最高,分別提升了92%和67%。全葉片采用PEEK/IM碳纖維復合材料時,葉片質量最低,僅為傳統純玻纖復合材料葉片的24%左右,但在降低成本、碳足跡、體現性能方面的優勢相對不足。
綜上所述,與傳統玻璃纖維復合材料風電葉片相比,碳纖維復合材料風電葉片可以大幅降低質量和材料成本,但體現能源和碳足跡卻有所增加。雖然單片葉片的碳足跡和體現能源大幅增加,但高強度、低質量、耐腐蝕的碳纖維風電葉片可以通過增加使用壽命、延長運行時間、減少維護等方式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而且,雖然不同地區的風資源情況存在差異,但計算結果不受環境影響。這表明,在我國不同風資源區使用碳纖維復合材料風電葉片的經濟性基本相同。這將為我國碳纖維復合材料風電葉片的全面推廣提供一定的參考。
近年來,隨著中國碳纖維生產行業的成功發展,碳纖維復合材料在風電葉片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中國企業的重視。2020年是中國碳纖維行業市場增長強勁的一年,幾乎所有碳纖維制造商都有賣方市場,多家中國碳纖維公司實現了盈利增長。截至2021年7月14日,經營范圍包含“碳纖維”的中國企業共有5380家。其中,2020年注冊的碳纖維生產企業有1032家,是2019年的2.5倍。盡管如此,2021年僅半年注冊的數量就超過了2020年的注冊數量。這表明中國碳纖維行業在過去兩年中經歷了爆發式增長。
圖7a是2020年中國碳纖維原絲及碳纖維的運營產能為36150t,其中銷售18450t,銷售占產能比為51%。從設計達標率來看,中國正在跨越設計達標率較低的歷史階段,水平正在接近國際水平。隨著中國在碳纖維領域的投入不斷加大,中國碳纖維產量占世界的份額也將繼續提升。目前中國大陸的碳纖維產能占全球的17%,中國大陸和臺灣的產能占全球的6%,兩者之和已經超過日本。甚至可以合理推測,3-5年后全球產能排名將發生劇烈變化,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國。
圖7. 中國碳纖維產量和需求。( a ) 2020年中國CF前驅體和CF運營產能(按制造商劃分);( b ) 中國對碳纖維的需求。
據廣州阿塔碳纖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廣州)統計,盡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中國碳纖維總需求量為48,851噸,較2019年增長29%,如圖7b所示。進口占總需求的62%,比2019年增長17.5%。中國生產的碳纖維供應量為18,450噸,比2019年增長53.8%,連續三年呈現30%以上的快速增長。預計到2025年,中國國內碳纖維產量將超過進口,這充分顯示了中國碳纖維行業的活力。
隨著中國國內碳纖維生產能力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將碳纖維復合材料應用于風電葉片的制造。2020年中國風電葉片行業對碳纖維的需求量占碳纖維總需求量的40.9%,遠超其他行業,如圖8所示。另外,在中國,雖然碳纖維在航空航天和汽車領域的應用占比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相對較小,但在風電葉片和體育休閑等領域的應用卻有顯著增長,顯示出碳纖維復合材料風電葉片在中國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因此,開發高性能、低成本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及其應用技術仍是中國相關科研機構和生產企業的重點工作。
圖8. 2020年中國與全球碳纖維應用情況對比。
中國風電葉片制造技術的發展可以簡單概括為三個階段,如圖9所示。
圖 9. 風力渦輪機葉片制造技術的主要階段。(a)第 1 階段:手工糊制;(b)第 2 階段:真空灌注工藝;(c)第 3 階段:拉擠工藝。
第一階段,傳統玻璃纖維復合材料葉片采用手糊成型工藝制造,但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和性能穩定性難以控制,而且由于玻璃纖維性能相較碳纖維有限,導致產品力學性能較低,不適用于制造大型葉片。第二階段,預浸料真空袋壓成型和織物真空輔助樹脂灌注工藝逐漸被大多數企業采用制造傳統玻璃纖維復合材料風電葉片,但這兩種工藝效率低、成本高。如果采用這樣的材料和方法,制造長度超過40m的風電葉片,用碳纖維替代傳統玻璃纖維才是可以接受的。目前,葉片尺寸向大型化發展,因此一些企業開始嘗試使用小絲束碳纖維制造葉片主梁,雖然性能要好很多,但成本仍然較高。此外主梁中往往存在較大的孔隙率和碳纖維含量較低的問題,嚴重限制了碳纖維在風電葉片中的應用。直到2015年以后,丹麥Vestas公司成功將拉擠工藝應用到碳纖維復合材料風電葉片主梁上,才使得碳纖維復合材料風電葉片的使用成為可能。
目前,我國在碳纖維復合材料風電葉片制造技術方面仍與世界存在差距,但我國正在借鑒維斯塔斯的經驗,根據國產碳纖維的性能特點,自主研發碳纖維翼梁新技術,進一步提高大型碳纖維復合材料葉片的制造效率和質量,對后續大型、高強度、低成本碳纖維復合材料葉片的研發和應用將起到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2020年底,中國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要求減少碳排放,增加清潔能源占比。但中國城鎮化仍在進行中,工業化尚未完成,能源消費結構仍以煤炭、石油為主,在促進發展的同時,需要快速實現減排,因此國家也相應出臺了一系列戰略舉措。在新能源戰略下,中國風電產業發展迅速,產業升級加快,逐步拉動風電葉片輕量化結構需求,同時刺激多項功能需求,對風電葉片行業影響深遠。
如上所述,國內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碳纖維風電葉片的發展,但國內碳纖維生產和應用技術仍需加強。為推動碳纖維產業發展,中國政府出臺了多項激勵政策,如表3所示。未來在這些政策的支持下,碳纖維在風電葉片中的應用技術將繼續快速發展。但也出現了一些挑戰:(一)國內只追求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生產碳纖維風電葉片的高精度設備和核心技術需進口。(二)隨著大型碳纖維復合材料葉片的發展,發電量急劇增加,但電網消納能力不足、風電發電不穩定、調度不匹配等原因,造成全國電網與風電發展不匹配,出現棄風現象。(三)由于電價制定體系不完善,風電發電電價低,前期投資高,回報周期長,導致很多風電產業資金不足,進而擾亂了我國大型碳纖維復合材料風力發電機葉片的開發步伐。表明我國風電產業的挑戰依然存在。針對上述問題,我國已進一步出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如圖10所示,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表3. 政府對碳纖維產業發展的激勵措施。
中國風能資源豐富,有利于發展風電產業。隨著葉片大型化發展,傳統的玻璃纖維復合材料葉片難以滿足實際需要。碳纖維復合材料風電葉片將是未來的必然趨勢。目前,中國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在風電葉片主梁區域使用碳纖維復合材料。
根據風能密度,中國中部風資源分布在以下四個區域:東南沿海及其島嶼;內蒙古及甘肅北部;黑龍江、吉林東部及遼東半島海域;青藏高原北部;三北地區及沿海。由于國家對不同風能資源地區給予的上網電價及補貼不同,通過數學模型計算發現,不同風能資源地區采用碳纖維制成大型風力發電機葉片的經濟收益差別并不大,說明在我國不同風能資源區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制成風力發電機葉片都是可行的。
與傳統玻璃纖維復合材料風電葉片相比,碳纖維復合材料風電葉片可大幅降低質量和材料成本,但體現能源和碳足跡增加。本研究通過數學模型對體現能源、碳足跡、成本、收益進行綜合分析,建議我國葉片主翼梁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制作,其余部位采用玻璃纖維復合材料制作。
在國內,目前碳纖維行業正經歷爆發式增長,隨著“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實施,國家正逐步出臺多項激勵政策,大力發展零碳能源建設,推動碳纖維復合材料在風電葉片領域的應用。
在我國碳纖維復合材料風電葉片制造技術方面,目前還存在主梁區域孔隙率高、纖維含量低等問題,嚴重限制了碳纖維在風電葉片中的應用,加快發展碳纖維復合材料拉擠工藝將是未來我國風電葉片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
來源:
1.Hanwei Teng,Shujian Li,Zheng Cao,Shuang Li,Changping Li, andTae Jo Ko.Carbon Fiber Composites for Large-Scale Wind Turbine Blades: Applicability Study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 China, J. Mar. Sci. Eng. 2023
2.Liu, P.F.; Chen, H.Y.; Wu, T.; Liu, J.W.; Leng, J.X.; Wang, C.Z.; Jiao, L. Fatigue Life Evaluation of Offshore Composite Wind Turbine Blades at Zhoushan Islands of China Using Wind Site Data. Appl. Compos. Mater. 2023.
3.Industrial WindAction Group. Wind Turbine Failures Becoming More Frequent. 2023.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windaction.org/posts/54462 (accessed on 7 February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