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球信息分析公司愛思唯爾資助的“今日復合材料”網站1月12日刊文,就后疫情時代復合材料行業面對的挑戰與機遇,采訪了德國復合材料行業專家邁克爾·埃芬博士和弗蘭克·布魯斯博士。現摘編如下,以饗讀者:
德國復合材料專家弗蘭克·布魯斯博士(左)與邁克爾·埃芬博士
哪些技術對復合材料行業產生了重要影響?
兩位專家共同認為,長纖維增強熱塑性塑料(LFT)和玻纖氈增強熱塑性塑料(GMT)產生的影響最大。過去20年,歐洲復合材料產業以每年2%的增速不斷發展,而LFT增速達到10%-12%。此外,沙特基礎工業公司的Stamax長纖維增強聚丙烯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材料,具有比傳統LFT更好的性能。該公司在這項技術上投入了大量資金,目前在全球都設有生產線,產量超過10萬噸。
哪些技術具有很大潛力,但尚未被接受?
邁克爾·埃芬博士:我推崇熱塑性復合材料。該技術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非常具有發展前途,但需要時間和資金,這在當時尚無法實現。德國朗盛收購了該項技術,并投入大量精力和資金。現在,熱塑性復合材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業務,雖然規模仍不大,但很有發展潛力。我認為,需要更多公司參與對該技術的研發,而且是長期研發,而非花上兩三年時間。此外,制定技術和規范也至關重要。
弗蘭克·布魯斯博士:我認為3D打印技術的潛力還遠沒有被開發出來。現在更多談論的是個體產品,但我們應該采取切實行動,進行更具目的性的投資,把3D打印技術結合到復合材料生產中。此外,盡管數字化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數字化在工藝鏈中的應用將真正使復材企業得以持續推進自動化。數字化的潛力應該引導企業進行可持續的組織和經濟投資,并最終增加產品附加值。
疫情對復合材料行業產生的影響有多大?
邁克爾·埃芬博士:我認為此次疫情比以往任何危機都要嚴重。有航空業內人士認為,受疫情沖擊,至少需要6年的時間,航空業才能恢復正常。德國汽車產業也受到了很大影響。但我仍樂觀認為,未來兩三個季度,復合材料產業就會明顯好轉。
弗蘭克·布魯斯博士:疫情對不同行業的影響不盡相同,不同的終端用戶市場應針對不同地區進行相應考慮。例如,德國機械制造商將希望整合業務,控制現金流,因此會限制投資。目前,我認為企業要努力維持現狀,儲備現金,減少投資。
疫情會給復合材料帶來哪些機遇?
邁克爾·埃芬博士:疫情給復合材料帶來的機遇主要集中在數字領域和電子行業。此外,中東地區的建筑業和基礎設施市場也存在機遇。在亞洲,建筑行業應用復合材料已成為熱門趨勢,因為復合材料更輕,可令建筑物建造得更高,建造得更快。鋪襯也是一個很大的市場,該領域是自動化水平較高的一個領域。當然,這將主要涉及玻璃纖維的機會,但碳纖維在風能、基礎設施和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用碳纖維制壓縮氫氣瓶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機遇。
對復合材料企業有何建議?
邁克爾·埃芬博士:關于原材料方面,復合材料企業應在標準和規范上達成一致,應攜手合作,而不應各行其是。在應對困難時,應從行業整體出發通盤考量,而不應以企業個體角度考慮問題。此外,建議復合材料企業要更具耐心,為創新技術提供時間,使其能得到發展。
上一篇:已經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