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件是需要輔材最多的環節,包括膠膜、背板、邊框等,還有不同型號的材料,比如電池分為不同尺寸,玻璃分為3.2、2.0等。供應鏈管理能力這幾年給上市公司非常大的挑戰。過去2年,有些公司2019年出貨量在10GW附近,和晶澳差不多,但是2022年晶澳的出貨量就來到了40GW,核心就是在于供應鏈管理能力的差異。
在價格大幅波動的背景下,某些企業出現了報低價單最后無法交付的情況,對品牌造成影響,第二年造成了大量訂單的流失。另外在原材料保供能力上也對交付造成了影響。
目前來看,5-6GW和40-50GW對供應鏈管理難度的是不一樣的。在之前4-5GW的時候,大家都是石器時代,現在供應鏈是一體化的戰爭。供應鏈管理在組件中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這是過去2-3年時間大小組件同時起步,但是在2022年拉開很大差距的原因。
品牌和渠道壁壘:這是在海外市場最重要的因素。2021年可融資性排名有5家公司達到或者接近100%,意味著購買這五家公司組件的業主,是可以拿到比較低的貸款利率的。海外大型地面電站招標,也沒有采取集采招標的形式,而是邀標的形式。
國內市場這幾年和過去2年不太一樣的情況,就是頭部組件公司報高價依然可以中標。2021年大唐5GW和2022年華電15GW招標中,頭部組件公司平均溢價5分錢,主要在于頭部公司品牌形象比較好,產品可靠性好,交付能力強。這樣的狀態下,頭部組件企業和2019年對比,國內和海外都有重大的區別。海外市場上面,品牌形象也是非常深入人心的,一線品牌建立了產品可靠性的優勢,這些組件公司在海外經銷商布局也是非常廣泛的。
渠道壁壘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全球GW級別市場數量大幅增長,遍布世界五大洲各個國家。歐洲GW級別市場就高達3-4個。所以要建立全球的品牌認知度是需要很長時間的。
建立全球上百個營銷網絡是非常難的,先要建立渠道,再建立品牌和形象是很難的。通威做組件從全球來看,類似于高通發布了一款手機。渠道的建設不僅是錢的問題,更是時間的問題,是長時間耕耘的結果,組件環節壁壘是很強的。
技術壁壘:對于一體化組件企業來說,品牌、渠道、供應鏈管理以外,電池技術也很重要。目前處于P轉N的關鍵節點,當下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已經轉移到了電池技術上面,在2022年3月,李振國先生提到:我們過去降本的方案,是把組件越做越大,玻璃越做越薄,是犧牲了組件產品20-30年的可靠性的,這種降本方案實在物理上面犧牲了可靠性,這種方案總有一天會走到盡頭,我呼吁行業回到電池技術進步的主賽道中來。
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壁壘,目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技術方面通威有很強的積累,但是怎么和一體化結合,還是需要時間的。比如現在很多企業強調TOPCon成本和PERC一致,特意強調了硅片環節薄片化等解決方案,使得成本下降,這一點和其他環節不太一樣。一體化公司的能力和優勢在電池片技術上也會有比較明顯的優勢。
通威在TOPCon也做了非常前瞻的布局,這幾個方面我們是比較看好通威的技術,但是整個組件環節中,技術也是非常強的壁壘。
我們認為技術最終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弱化。新技術會有階段性的紅利,但會隨著時間弱化,唯一會強化的東西就是品牌、渠道。當然品牌也是需要技術、供應鏈管理,以及組件的長期可靠性、強交付能力,以持續獲得客戶口碑。
現在通威是否在打價格戰?我們認為通威既沒有動機也沒有能力打價格戰。隆基之前2019年就想發動硅片價格戰,福斯特也是一直想打但是打不起來。所以價格戰的發動,一定需要很高的市占率,沒有70%-80%市占率是打不動價格戰的。
通威在2025年即便全球出貨100GW,屆時光伏將是一個600GW級別的市場,市占率16%的情況下,是否會打價格戰,這個問題需要思考。
但是我覺得通威的介入一定會沖擊二三線公司,因為二三線公司一直都是依靠低價取得一定份額的市場。通威首先在這個市場上會進行碾壓,國內以中低價格取得中標的市場上他們會取得明顯的市場份額,對國內二三線廠商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非常看好通威在國內謀得一定市場份額,也是公司今年10GW和明年30GW的出貨主要來源。
如果做終局推演,過去十年前十名出現了一家偉大的公司就是隆基,未來10年也會出現一家偉大的公司,就是通威。2019年大家體量都差不多,但是經過這三年供應鏈的大幅波動,有4個人跑出來了,在后面也會有兩家公司憑借自己的技術能力、營銷的成功、客戶營銷優勢繼續脫穎而出,從第一集團再度脫穎而出成為領跑者。現在是哪兩家很難做判斷需要持續觀察。
終局會是什么?我認為有兩家公司占到50%-60%的市場份額,還有3家公司占到10%-15%的份額,其他10%左右就是長尾小公司。另外一點,在這兩年確實是一個重大變化的節點,能夠為客戶提供更高發電量以及更低度電成本的公司或者說有技術壁壘的,最終會更快的跑出來,這個確定性是很強的。
當下市場多空對決點,在于硅料降價對組件盈利的影響。空頭認為硅料降價后,全部利潤會留給下游。多頭認為終端還是能夠留住利潤,因為產業鏈還是存在瓶頸,以及大尺寸新技術。另外,行業依然處于快速增長期,產業鏈對客戶有比較強的議價能力。第三,就是組件產品差異化逐漸增強,客戶需求多樣化,組件全面轉向消費品。
我不認為會有價格戰的發動,或者產業鏈完全留不住利潤的情況。需求好+沒有人有產能控場,沒有任何一個角度說明要開打價格戰,綜合幾個角度來看,我們還是很看好光伏一體化組件環節的,往后向上的空間還是很強的。只要出業績就可以,特別是硅料降價之后業績如何,這一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未來一年,我們進入邏輯推演到業績的驗證期多空對決將見分曉
我個人對通威懷有很深的情感和持續看好的,但不是因為他要做組件,而是因為它本身就是低估的,通威的估值只有10倍,任何一個角度看中國最好的光伏公司都不應該是這個估值,后續硅料價格下降,公司業績仍然會持續表現出色,是當下光伏板塊最有投資價值的公司,我依然記得在2020年3月市場最黑暗的時候,通威做出了ALL IN擴產的決定,震驚世界,一舉改變了行業格局,是公司歷史的轉折點,這家公司的管理層身上閃爍著中國光伏人勤勉樂觀的優秀品質。
往長遠來看,中國新能源制造業的一些終端環節逐步向消費轉型,產品差異化愈發凸顯,因此如果我是基金經理,我會逐步把倉位向組件,逆變器、戶用光伏和儲系統、新能源整車、動力儲能電池等明顯產品差異化的環節配置,這也是非常明確的產業趨勢。
此文由中國復合材料工業協會搜集整理編譯,文章不用于商業目的,僅供行業人士交流,引用請注明出處。
下一篇:玻璃纖維復合材料的性能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