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專利局、國際能源署1月10日聯合發布氫技術相關專利研究報告,指出氫技術創新正轉向電解等低排放解決方案,歐盟和日本的氫專利申請處于領先地位,中國、韓國增長態勢明顯。
報告以國際專利族的形式概述2011年至2020年間氫技術主要趨勢。每個專利族代表一項已在全球兩個或多個專利機構提交的高價值發明專利申請。報告中的專利數據涵蓋從氫氣供應到儲存、分配和轉化以及終端應用的全部技術。
國際能源署執行干事法提赫·比羅爾表示:“低排放源的氫氣可以在清潔能源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可能在諸如長途運輸和化肥生產等清潔替代品很少的行業替代化石燃料。”研究表明,創新者正在回應氫供應鏈的競爭性需求,氫終端應用等領域的創新仍需更多投入。
報告發現,2011年至2020年期間,全球氫專利是由歐盟和日本主導,分別占同期申請的所有知識產權的28%和24%。歐洲領先的國家是德國(占全球總量的11%)、法國(6%)和荷蘭(3%)。
美國氫相關專利族占比20%,但在十年間出現下降。韓國、中國氫技術相關專利族分別占比7%和4%,但正在快速上升,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2.2%和15.2%。
氫價值鏈所有專利中,與制氫相關的專利數量最多。專利數據顯示,氫氣生產大規模轉向電解等低碳方案。作為氫終端應用的創新重點,汽車行業的氫專利申請持續增長,日本在這方面領先。
氫技術專利申請排名顯示,歐洲化學工業在電解、燃料電池等領域的技術創新領先,排名前四的企業分別是液化空氣、林德、空氣產品公司、巴斯夫。
報告顯示,全球十大氫能創新中心分別是:日本東京、日本大阪、美國紐約、日本名古屋、美國休斯頓、法國巴黎,德國慕尼黑、德國魯爾地區、日本仙臺和韓國首爾。
研究發現,2011-2020年間,對氫企業的100億美元風險投資中,有一半以上流向了擁有專利的初創企業。
來源:中國化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