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訊 據央視新聞報道,8月6日14時4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成功將千帆極軌01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30次飛行。
??此次發射的千帆極軌01組衛星是我國低軌互聯網“千帆星座”的首批組網星,標志著我國向全球衛星互聯網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千帆星座”也稱“G60星鏈”,該項目由上海市松江區牽頭,實施主體是上海垣信衛星。此次發射的18顆衛星是“千帆星座”的首批組網星。上海垣信衛星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陸犇透露,今年目標發射108顆衛星。
??低軌衛星是指在距離地球表面約160公里到2000公里之間軌道上運行的衛星。這些衛星因其較低的軌道高度,具有傳輸時延低、鏈路損耗低等特點,非常適合發展衛星互聯網業務。“千帆星座”將采用多層多軌道,分階段實施的星座設計。陸犇介紹,項目規劃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發射1296顆衛星,具備全球互聯的能力。之后,衛星高度從第一階段的1000多公里降到300、500公里,具備提供手機直連、寬窄帶物聯網應用。
??按照規劃,到2030年底,“千帆星座”將打造超過1萬顆的低軌寬頻多媒體衛星組網。據介紹,“千帆星座”作為低軌寬帶衛星互聯網星座是面向普通大眾通信需求建設的星座,能夠提供大帶寬、低時延、高質量、高安全性、全球覆蓋的衛星互聯網服務。
??目前傳統的陸地移動通信服務僅覆蓋了不足6%的地表面積,受固有特性限制,要實現陸地基站全面鋪設成本過高,短期范圍內基本只能保障城市覆蓋,而低軌衛星星座可全球覆蓋,實現對偏遠區域、海洋等的網絡補充。
??今年“千帆星座”計劃發射超百顆,那么,為什么要進行如此密集的發射呢?
??專家表示,目前,在近地軌道上,空間資源非常有限,可以理解為先到先得。
??除了空間軌道資源,還有一個不可再生的重要資源,就是無線電頻率資源。按照國際電信聯盟的規定,頻率歸全人類所有,不屬于任何一個組織或者個人,所有的衛星運營商想要在空間中使用某段頻率,都需要向國際電信聯盟提出申請。本著“先到先得”的原則,誰先提出申請,誰就享有這段頻率的優先使用權。申請了頻率和軌位以后,7年內必須發射第一顆星、9年內必須發射總數達到10%、12年內發射總數需要達到50%、14年內整個星座必須完成發射,所以這對整個星座部署的要求非常高。
??目前,全球對于低軌衛星的資源競爭非常激烈,美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德國、韓國等相繼規劃了宏大的低軌互聯網衛星組網計劃。
??千帆極軌01組衛星首次實現了我國平板式衛星一箭18星的堆疊發射。按照規劃,2025年“千帆星座”將完成一期648顆衛星的部署,初步構建全球覆蓋的衛星互聯網系統。
短時間研發數量龐大的衛星,如何做到?
??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自主研發建成了智能化的生產線,實現了衛星“批量化”生產。據介紹,“千帆星座”一期衛星中,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承擔了其中324顆衛星的研制任務。此次首批發射的18顆衛星也全部是由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研制的。
??“千帆星座”總設計師曹彩霞說,相較于傳統衛星,“千帆星座”研制周期、發射周期都非常快。一般情況下,一顆衛星在發射前,從元器件采購、單機研制到整星生產大概需要3至5年的周期,而“千帆星座”衛星數量龐大,為加快研制效率,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自主研發打造了衛星智能制造平臺,建立起模塊化、標準化的衛星生產線。
??曹彩霞介紹,衛星從結構設計到單機的設計,采用了全數字化的方法;在生產環節,我們也采用數字化自動化測試的方法,單機過來以后,整星進入一個脈動產線,相當于是數字化方法控制的,研制效率就提高非常多。
??據介紹,目前該生產線已具備年產300顆以上衛星的能力,未來將可支持1箭36星發射,滿足更大規模星座快速組網密集發射的需求。短期來看前端運載火箭技術及相關產業鏈有望率先受益,同時航天器領域的衛星生產制造環節將有望依托商業航天進程提速而加速放量,中長期維度隨著技術設施的逐步完善,下游應用側相關環節將迎來黃金發展階段。
信息來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