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公司預計在向美國海軍交付最后一批戰斗機后,將于2025年底完成F/A-18超級大黃蜂戰斗機的新建生產。如果超級大黃蜂被國際客戶選中,生產可能會延長到2027年。
F/A-18系列戰機誕生于上世紀70、80年代,由美國原麥道公司(現波音/Boeing)研發,該系列戰機的出現使得碳纖維復合材料在軍機應用發生轉折。1976年原麥道公司率先研制了F/A-18的復合材料機翼,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用量首次超過10%,后續通過進一步采用自動鋪絲技術為FA-18E/F制造CFRP的12塊機身蒙皮,10塊進氣管蒙皮,4塊水平尾翼蒙皮,碳纖維復合材料用量也突破20%。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戰斗機——美國第五代戰斗機F/A-22,其機身、機翼、機尾等最重要的部位都采用了碳纖維復合材料,且復合材料占比達到了34%。(有關碳纖維復合材料在戰斗機中應用信息,將會在下周一的《獨家揭秘》文章中進一步介紹,敬請期待)
為了滿足對國防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波音公司計劃在未來五年繼續在圣路易斯工廠招聘員工。去年,該地區雇用了900多人。
波音公司空中優勢副總裁兼圣路易斯工廠負責人Steve Nordlund介紹說:“我們正在規劃我們的未來,制造戰斗機是我們的DNA,在我們投資和開發下一個時代的能力同時,我們正在運用同樣的創新和專業知識,使F/A-18成為近40年來美國海軍和空軍在全球各地的主力。”
F/A-18的生產決定使波音將資源重新轉向未來軍用飛機項目。為了支持下一代先進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飛機的研發工作,波音公司計劃在圣路易斯建造三座新工廠,這些設施加上亞利桑那州新的先進復合材料制造中心和中美圣路易斯機場新的MQ-25生產設施,投資超過了10億美元。
在過去十年中,波音為圣路易斯基礎設施升級投資了7億美元,從而引入了新的設計和建造技術,簡化了流程,提高了首次建造質量。
波音圣路易斯公司將增加世界上第一個全數字訓練系統T-7A“紅鷹”和世界上第一架艦載自動加油機MQ-25“黃貂魚”的產量,同時繼續生產新型F-15EX Eagle II和777X機翼組件。
波音公司將繼續為全球F/A-18超級大黃蜂和EA-18G咆哮者機隊開發先進的能力和升級。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所有服役期的Block II超級大黃蜂都將獲得Block III能力套件。波音還將繼續增加先進的電子攻擊能力,作為正在進行的“咆哮者”改裝的一部分。
自1983年F/A-18首次亮相以來,波音公司已向世界各地的客戶交付了2000多架大黃蜂、超級大黃蜂和EA-18G咆哮機,包括美國海軍、澳大利亞、加拿大、芬蘭、科威特、馬來西亞、西班牙和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