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威復材陳亮:兩代人拓荒造就碳纖維國際巨頭
從漁具生產到高性能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研發,光威復材用三十余年的時間,完成了企業的轉型蛻變。在山東商報編制的2020山東創富榜上,光威復材原實控人王言卿及其家族,也以110.11億元的創富金額位列榜單第61位。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3月,這家企業在股權方面順利完成交接,陳亮接替母親王言卿成為公司新掌門人,帶領光威復材繼續前行。他曾公開表示,公司將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不斷提高自身實力,努力打造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碳纖維全產業鏈制造商。
光威復材董事長陳亮(資料圖)
打造國內首條魚竿生產線
今年5月,光威復材向航空工業一飛院、壹通無人機系統有限公司交付了首架份TP500無人運輸機后機身及尾翼。在這次交付儀式上,光威復材的掌舵人陳亮,久違的出現在了公眾視野中。
眾所周知,光威復材原實際控制人王言卿年事已高,于今年2月將股權分別轉讓給兩個兒子陳亮、陳洞,此后兩人分別持股光威復材39.89%。一個月后,陳洞同意作為陳亮的一致行動人,并將其持有的光威集團股權表決權委托給陳亮。至此,山東這家碳纖維及復合材料領域的龍頭順利完成“接班”,由新實控人陳亮帶領企業繼續前行。
實際上,最早光威復材所涉及的并非碳纖維領域,而是釣具。
據媒體報道,1987年11月,在山東省威海市田村鎮政府參與鄉鎮企業管理的陳光威,接管了一家只有30人卻虧損近100多萬元,瀕臨倒閉的鎮辦石化科研器材廠。為了給這個小廠拼出一條活路,幾經調研,陳光威決定將小廠的主體業務轉為魚竿的研發生產。
說起光威集團的創始人、自己的父親陳光威最初的創業抉擇,陳亮曾對媒體表示,“我們威海地理優勢明顯,有豐富的垂釣場資源。那時改革開放風頭正勁,父親覺得做魚竿肯定會有市場、有前景。”
彼時,漁具在國內尚屬于空白產業。由于資金和時代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公司缺少生產設備,陳光威一邊鉆研技術難題,一邊琢磨設備問題,親率技術骨干連續奮戰150多個日夜,終于研制出了國內首條魚竿生產線,光威復材也由此開始自主保障生產裝備。
從零起步,經過短短的十年時間,光威就將魚竿這門生意做到了全球銷量最大。
轉型碳纖維生產
隨著時代的變遷,魚竿生產的原材料也在不斷變化,而碳素魚竿的出現,恰恰成為了光威復材的轉型契機。
1996年,光威復材開始生產碳素魚竿。不過,生產碳纖維魚竿所需要的原材料——碳纖維預浸料,卻要完全依賴國外進口。陳光威不甘心被人卡脖子,1998年,他提出了跳出魚竿的“院墻”,圍著“院墻”轉的戰略計劃。
陳亮曾公開表示,這個計劃,就是要自己搞研發,建設自己的生產線,生產魚竿的原材料——碳纖維預浸料。實際上,這個計劃當時遭到了公司內部人員的反對,因為國內沒有企業生產過預浸料,無成功的前例可循。倘若花幾百萬美元投資引進設備,這條路能不能成功尚是未知數。
最終,陳光威拍了板,“咬牙也要投入研發,搞原材料生產。”公開資料顯示,為進一步降低成本,光威復材于1998年從日本引進國內首條寬幅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并于投產當年收回投入成本,光威復材也由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向科技型企業轉型。
此后不久,受益擁有自主研發力量和先進的生產線,光威復材收獲了可觀的利潤,于是啟動了上市計劃。也正是在這個時間點,光威復材從民用碳纖維生產,走向了軍工碳纖維生產。
彼時,國外碳纖維領域對中國實行“三封鎖”,即產品封鎖、技術封鎖、設備封鎖,國家科技部于2001年啟動了“863”課題組,其中有一項科研項目就是碳纖維。
2002年,為打破國際壟斷,光威復材成立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專業從事碳纖維的研發和生產。期間承擔了20余項863計劃及各部委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并承建了碳纖維制備及工程化國家工程實驗室、起草了《PAN基碳纖維》和《碳纖維預浸料》的國家標準等。
登陸資本市場
一面是批量生產碳纖維,一面是投身軍工領域的高性能碳纖維研發,光威復材“雙輪”驅動之下,企業不僅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還成功邁入資本市場。
2017年,光威復材在深交所創業板敲鐘上市,成為碳纖維行業的第一股,并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依托多年來積聚的深厚技術和管理底蘊,堅持實業報國,堅守主業發展,全面加快技術創新和市場投入。
2020年3月,光威復材發布2019年年報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1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5.7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2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8.56%;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4.5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2.84%。其中,碳纖維及織物業務、風電碳梁業務均保持穩定增長。與此同時,光威復材業績已持續4年高速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從股權角度來看,陳亮在今年三月才成為實際控制人,但實際上早在光威復材上市之前,陳亮就已經是公司的關鍵人物。
據媒體報道,1969年出生的陳亮,1997年就已出任光威復材的母公司威海光威集團副總經理,2006年,陳亮從父親手中接過家族企業指揮棒,成為威海光威集團董事長,并在2013年后兼任集團總經理至今。
而作為接班人,陳亮也在不斷開拓光威復材的業務層面。
他曾公開對媒體表示,公司一直在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加大工業領域的研發投入和市場開發力度,且光威復材的研發費用在營收中的占比一直在10%以上。據陳亮介紹,光威復材成立之初就立志要實現碳纖維的國產化,讓中國人有自己的纖維可用。一要解決有、二要解決用,目前已基本解決“有無”的問題。用是需求端,只有需求才能帶動碳纖維的應用和技術進步。
新掌門的探索
實際上,隨著風電、汽車、建筑等領域對碳纖維的需求保持持續增長,乃至軌道交通等新興領域,各大工業領域對碳纖維需求越發旺盛,這些已經成為光威復材業績增長的關鍵因素。
在陳亮看來,碳纖維行業未來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建筑補強、壓力容器、體育休閑、汽車等領域都有可能出現新的風口,因為這些領域對碳纖維輕量化替代都提出了需求,一旦某個工業領域像風電一樣打通低成本碳纖維及復材制造工藝,都將使碳纖維的需求量呈現指數級增長。
據媒體報道,目前光威復材已搭建起涵蓋“原絲—碳纖維—預浸料—織物—碳纖維制品—裝備制造—檢測分析”的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鏈條,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面對國內蓬勃的發展形勢和全球激烈的競爭態勢,光威復材還制訂了“521”發展戰略,即布局碳纖維、通用預浸料、能源新材料、先進復合材料和精密機械裝備5個業務板塊,在碳纖維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個“產學研用”科研平臺引擎的帶動下,孵化形成1個具有全球影響力和領先地位的千億級碳纖維產業基地,布局復合材料最優生態園區。
從最新的公司業績上看,陳亮成為掌舵人后,光威復材依舊保持高速增長態勢。8月23日,光威復材發布半年報稱,2021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12.83億元,同比增加27.7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4.34億元,同比增加23.4%。
對于未來,陳亮也曾公開對媒體表示,“我們會繼續努力,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不斷提高自身實力,努力打造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碳纖維全產業鏈制造商。”
來源: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馮云云 丁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