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企業出貨供不應求,國產碳纖維爆火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更新時間:2021-10-15 13:36:30
編輯:秘書處
瀏覽:2326
“廠家求購國產12K、3K碳纖維各30噸。”近期,來自江蘇宜興一家碳纖維科技公司的采購人員在一個碳纖維行業的微信群里持續發布這樣的求購信息。“幾家龍頭企業的貨都供不應求,你們買不到吧。”微信群里有人回復他。
“沒有辦法,我們自己訂不到,只能從貿易公司高價收購,太難了。半年多了,一根紗都訂不到。”這名采購人員繼續感慨。“2019年,用戶需要拿現錢買碳纖維;2020年,用戶即便拿著現錢也不好買到碳纖維;今年以來,用戶更是到處求著買碳纖維。”一名業內人士向記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國產碳纖維銷售的火爆情形由此可見一斑,而且,這種供不應求的火熱行情自去年以來已經持續了一年多,目前仍未得到任何緩解。在行情一片火熱的背景下,國產碳纖維企業整體贏利情況如何?影響本輪行情大火的因素有哪些?一噸碳纖維難求、價格連續上漲,復材等下游企業的生產原料如何保證?經營又會受到哪些影響?我國碳纖維市場當前有哪些新動向?帶著這些熱點問題,《中國紡織報》記者日前采訪了國內多家碳纖維、復材企業的相關負責人。
生產線連續滿負荷運轉、產銷兩旺、賣斷貨、價格上漲......這是一年多來幾家國內碳纖維龍頭企業的普遍經營情況。一種產品的價格主要是由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的。當產品處于供不應求狀態,價格就會上漲。國產碳纖維自去年以來的行情就是這樣。一名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大約從2020年8月起,國內碳纖維市場迎來一波“漲價”潮,而且各廠家都齊刷刷賣斷貨,市場上一片“缺貨之聲”。各廠家也都發布產品漲價公告,有企業的產品去年下半年的漲價幅度甚至超過了50%。下游建筑補強等市場中的碳布等產品,價格也是“水漲船高”。以24K產品為例,今年年初時價格約為110元/公斤~130元/公斤,7月底價格上漲至140元/公斤~160元/公斤。當然,下游企業實際的采購價,多少會有些差異。“比如,全年采購好幾百噸的客戶因為采購量大,所以每噸產品的價格會有一定優惠,大概可以優惠8元/噸~10元/噸。”一家碳纖維企業負責人說。“今年年初至今,我們的產品價格普遍上漲了30%~40%。”另一家碳纖維企業的負責人說。“之前挺長一段時間內,國產碳纖維普遍面臨的問題是,生產出來賣給誰;有些企業即便能生產出產品,也賣不出去,產能利用率不足;有部分企業生產線并沒有開。但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內碳纖維市場十分火爆,形勢一片大好,市場上只要有碳纖維,就能賣掉。幾家碳纖維龍頭企業紛紛開足馬力生產,但產品仍然不夠賣。有一天,我居然接到一個親戚打來的電話,問能不能買到幾噸碳纖維,市場上實在是沒貨。我答復,我們真的是沒貨。”這名負責人感慨。“以前買碳纖維,下游復材企業通常會討價還價,說便宜點賣吧;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復材企業的話變成了‘多給我們點吧,我給你們加點價’。但現實情況是,就算客戶愿意加價,我們也沒貨,生產線早已是滿負荷生產,產品一生產出來就賣光了。”一家碳纖維龍頭企業的銷售部負責人向記者感慨,“辛辛苦苦干了十幾年碳纖維,投入產出時間長,我們咬牙堅持;產品銷路發愁時也是一年又一年地熬著。這一波行情這么火,我們當然很高興,也讓國產碳纖維行業感覺到揚眉吐氣了一把。”受益于持續火熱的行情,上半年,幾家龍頭企業的經營效益都跨上新的大臺階。之前已實現連續贏利的企業,上半年業績保持穩定增長;此前多年持續虧損的企業,上半年成功扭虧為盈,實現了可觀贏利。威海光威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威復材”)上半年實現營收12.83億元,同比增長27.7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34億元,同比增長23.4%。其中,公司的碳纖維板塊實現營收7.3億元,同比增長26.35%,毛利率達75.61%。江蘇恒神股份有限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4.05億元,同比增長189%;實現凈利潤5164萬元,比上年同期的-6959萬元增加12123萬元。公司在產能放量的情況下,實現成本攤薄,產品毛利率不斷提升;在保持原有客戶的同時,在工業市場拓展了一批高端客戶。而且,這一輪國產碳纖維的火熱行情,更多地是“屬于工業用大絲束的行情。”這在吉林碳谷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林碳谷”)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吉林碳谷上半年實現主營收4.458億元,同比增長108.91%;實現凈利潤1.099億元,同比增長193.68%。具體來看,期內,其碳纖維原絲的營收為4.16億元,同比增長95.78%,毛利率為45.30%,同比增加15.24個百分點;碳纖維的營收為1717.12萬元,毛利率為20.09%。上半年,吉林碳谷實現原絲銷量1.36萬噸,其中大絲束的銷量占比達到83.7%。由此計算,上半年其大絲束的銷量約為1.14萬噸。同時,今年上半年,其綜合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9.66%大幅提升至43.93%。
對于國產碳纖維已經持續了一年多的供應緊張情況,碳纖維使用大戶江蘇澳盛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澳盛復材”)的感受十分深刻。受益于風電市場的持續火熱,一方面,澳盛復材這幾年的業績“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樣”蹭蹭蹭地大漲,而另一方面,它也不得不面對碳纖維大幅漲價、原材料到底從哪里能買到的“甜蜜的煩惱”。我國市場上2020年的碳纖維需求總量為4.88萬噸,其中,澳盛復材單獨一家企業的用量達到了1萬多噸。澳盛復材市場總監嚴兵介紹,在企業2020年1萬多噸的碳纖維總用量中,約有90%采購自海外,采購自三菱、卓爾泰克、西格里等全球知名碳纖維企業;約有10%采購自我國碳纖維企業。“這些國外企業心里很明白,中國企業采購他們的大絲束碳纖維都是用于工業領域,而不是用于軍工市場,所以并沒有限制他們的大絲束產品出口。”嚴兵說。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開始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海運市場造成了嚴重影響。“我們進口的碳纖維,需要裝集裝箱走海運,但受疫情影響,從去年開始海運的成本大幅上漲,用集裝箱也需要排長隊,且時常會面臨各種問題。從去年到現在,貨期延誤一兩個月是常見的事。而且,萬一哪個國家一段時期內的疫情嚴重,那就更麻煩了。”嚴兵感慨,“不確定性因素多,這是沒辦法的事。現在只要碳纖維能運到,就已經謝天謝地了,還能強求什么呢。”在國內市場上,澳盛復材主要向中復神鷹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和精功碳纖維有限公司采購碳纖維。嚴兵介紹:“今年以來,無論是進口還是從我國企業采購,大絲束碳纖維的價格普遍上漲了30%~40%,小絲束產品的價格直接翻番,甚至漲得更多,但即便如此,碳纖維仍是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狀態。國內幾家龍頭企業目前都是開足馬力滿產,但仍難以滿足下游企業需求。”據介紹,今年上半年,澳盛復材從中復神鷹采購的碳纖維約為幾百噸;從吉林精功購買的碳纖維約為600噸~800噸,預計全年的采購量能達到1000多噸。“我們希望今年全年盡量能從國內多采購些碳纖維,比如能采購到2000多噸,但國產碳纖維企業現在的供給基本都是擠‘牙膏畢’式,所以我們全年的采購究竟如何,還得取決于市場的實際供給狀況。”嚴兵說。在風電碳梁領域,光威復材也是大絲束碳纖維的采購大戶,主要采購自海外,部分從國內市場采購。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光威復材通過仁通實業有限公司的采購額為2.59億元;對吉林精功碳纖維有限公司的采購額為8879.12萬元。此前多年,光威復材在風電碳梁葉片領域的銷售業績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2020年全球疫情蔓延,使光威復材風電碳梁領域的海外客戶訂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但其業績表現還算平穩,該板塊全年實現銷售收入7.18億元,同比增長6.61%,占同期公司總營收的比重為33.93%。今年上半年,光威復材碳梁業務實現收入3.12億元,同比微增0.27%,毛利率為11.33%,同比下降9.55個百分點。談及該板塊上半年毛利率下降的原因,光威復材董秘王穎超表示:“國內大絲束碳纖維供應緊張、價格上漲,加上人民幣匯率波動,公司風電碳梁葉片產品訂單交付不足,產品贏利能力有所下降。”
國產碳纖維出現這一波火熱行情,是受多重因素影響所致。從短期因素看,受日本東麗斷供、美國加強管控因素影響,國外小絲束碳纖維出口至我國市場的難度加大,我國市場上原本需要進口的小絲束碳纖維出現較大供給缺口,從而使國產小絲束碳纖維趁勢而上實現替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供不應求的局面。自2020年8月起至今,日本東麗停止了對中國市場的碳纖維供貨。2020年1~8月,日本東麗對中國市場的碳纖維供貨量達到了9000多噸。“斷供后意味著,自2020年8月開始,中國市場需要的碳纖維突然出現了1萬多噸的供給缺口。”嚴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