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君安證券近期發布國內碳纖維市場需求,預計2025年,中國碳纖維市場總需求將達到161億元人民幣。中國風電、光伏等領域近年來的高速發展帶動市場對于碳纖維的需求,風電領域對應碳纖維用量年規模約為29億元人民幣,光伏領域對應碳纖維用量年規模約為18億元人民幣,這兩大領域是目前支撐碳纖維市場的重要下游應用,且未來幾年仍將保持相對較高的增速。目前體育用品對于碳纖維材料的需求約占30%,對應年市場規模約33億人民幣,但需求量增速已趨于放緩態勢,預計未來年化增長率5%。
航空復材前景
市場普遍認為航空航天領域需求用量不高且放量不明確,但是隨著中國商飛C919的商業化運營以及CR929的研發,我們認為有望帶動航空航天級碳纖維復材的需求。因為航空航天級碳纖維高銷售單價(約39萬人民幣/噸),該細分領域規模將達到35億元人民幣。
目前,中國商飛C919號商用客機正在申請國際適航證。伴隨著其年底投產交付的臨近,航空航天級碳纖維復材放量逐漸明確。中國商飛與俄羅斯合作開發的CR929型號客機也將正式凍結設計,開始制造首架樣機。未來航空航天級碳纖維材料將成為撐起碳纖維復材需求量的第三極。
近日,入選中國商飛CR929前機身工作包唯一供應商的中航復材(率屬于中航高科)近日發布年報,2021年實現營收(35.53億元,+33.08%),凈利潤(6.85億元,+37.60%,占上市公司歸母凈利潤116%),是中航高科主要業績來源。從這我們也可看出航空復材市場的巨大及未來發展的潛能。中航復材表示,隨著軍機放量、民機和商發等領域不斷拓展疊加裝備碳纖維復材滲透率的提升,預計未來5年公司業績仍會有長足穩定增長。
舉例來看碳纖維復材在不斷更新換代的裝備上的滲透率:1)軍用:以固定翼飛機為例,1969年美國F14A戰機碳纖維復材用量僅1%,四代機F35用量高達36%;2)民用:目前先進民機復材用量正在向50%水平發展,空客A380上復材用量達23%;波音787復材用量可達50%;未來國產大飛機C919和CR929復材用量可達20%和50%。這也預示著高端碳纖維大有發展前景,未來可能會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此外,得益于全球經濟,尤其是亞太地區經濟的穩定增長,國際民航市場將在未來二十年迎來發展機遇期。根據中國商飛公司發布的《中國商飛市場預測年報(2021-2040)》:預計2023年全球航空市場將恢復至疫情前狀態,未來20年全球旅客周轉量(RPKs)將以每年3.9%的速度增長,在2040年達到19.1萬億客公里;基于全球經濟到2040年保持年均約2.6%的增長速度,預計未來20年全球將有超過41429架新機交付,價值約6.1萬億美元(以2020年目錄價格為基準),用于替代和支持機隊的發展。到2040年,預計全球科機機隊規模將達到45397架;基于中國GDP年增長速度計算,未來二十年中國航空市場將接收50座級以上客機9084架,價值約1.4萬億美元(以2020年目錄價格為基準),到2040年,中國的機隊規模將達到9957架,占全球客機機隊比例22%,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航空市場。國際民航業的發展將帶動民航飛機制造業的增長和轉型,進而為上游新型先進復合材料產業帶來增長機會。
而全球復合材料領先企業集中分布在美國、日韓和歐洲。碳纖維預浸料、芳綸紙蜂窩、碳纖維構件及碳纖維構件維修業務領域,美國企業均擁有較強的實力;日本企業在碳纖維預浸料和芳綸領域實力較強;韓國企業在芳綸領域擁有一定的實力;歐洲企業在碳纖維構件和碳纖維構件維修領域實力較強。
由于近兩年新冠疫情影響,2021年全球碳纖維預浸料市場出現下滑,對航空領域和汽車工業影響最大;海外對中國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禁運也對國內產業鏈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加快碳纖維復合材料國產化顯得尤為重要,進程也將進一步加速。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里面就提出要加強碳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研發應用。這也說明,良好的政策環境將會為我國未來碳纖維行業的技術進步保駕護航。
國內高端碳纖維將呈現供不應求
碳纖維行業有效產能高度集中,目前國內主要來及吉林碳谷、中復神鷹、光威復材、中簡科技等。政策的利好,以及航空復材的應用前景,國內市場的潛能,對國內高端碳纖維發展將是良好的機遇。
3月14日,中簡科技簽下高達21.69億元的碳纖維、碳纖維織物大訂單,應用指向航空航天高端領域。去年12月,另一家碳纖維龍頭企業——光威復材接連斬獲兩個大訂單,訂單合計32億元。但光威產品主要向維斯塔斯供應風電碳梁,在民航領域碳纖維材料布局上稍顯不足。目前中復神鷹西寧1萬噸高性能碳纖維項目即將聯動試車以及西寧1.4萬噸高性能碳纖維新建項目已經氣動,預計中復神鷹將在未來的商飛供應鏈體系中獲得較大市場份額。
市場放量是好事,預計未來碳纖維需求市場增速保持在17%左右。但希望國內企業在不斷拓展市場份額的同時,碳纖維技術也需要不斷突破,這樣才會將需求領域進一步拓展。
本文由中國復合材料工業協會收集自網絡,文章不用于商業目的,僅供行業人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