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發布國內首部筍竹產業領域白皮書——《武夷竹》《武夷筍》白皮書;
助力南平舉辦多期“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以竹代塑”科技創新研修班;
牽頭制定竹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
……
這是國際竹藤中心武夷研究基地(以下簡稱“武夷研究基地”)交出的亮眼成績單。
作為全國毛竹林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南平擁有占全國十分之一的竹林資源,年產竹材3.19億根、鮮筍106萬噸,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毛竹資源聚集生長區。如何讓“一根竹”釋放更大價值?建設武夷研究基地,成為破題的關鍵。
從深化科研合作到驅動產業升級,從地方實踐到搭建國際舞臺,武夷研究基地為南平竹產業拔節向上注入了澎湃的科技動能。
▲建甌市房道鎮竹林(林仁華 攝)
政研攜手,破竹謀篇
在“雙碳”戰略引領下,2023年,國際竹藤中心與南平市政府攜手共建武夷研究基地,基地以國家《“以竹代塑”三年行動計劃》為藍圖,錨定將南平竹產業打造成千億產業的目標,整合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方資源,構建起“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平臺,為南平在竹材防霉防腐、竹產品精深加工、竹產品碳足跡核算等領域的創新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科研咨詢和技術服務支撐。
“2023年以來,我們企業開展纏繞式竹吸管項目、制定《竹飲用吸管》標準、竹展開正交復合板研發等都得到了武夷研究基地的大力支持。”龍竹科技董事長連健昌說:“專家團隊深入我們生產一線,實實在在為我們企業插上了科技創新的翅膀。”
龍竹科技是專注竹材料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圖為輕薄新型竹材料生產車間內景。 (鄭金富 攝)
基地自成立以來,國際竹藤中心持續投入力量,組織專家團隊,派駐青年科技骨干和研究生深入南平竹企一線,聚焦企業生產中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展開攻關,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的難題,推動竹創新產品量產,并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竹吸管替代塑料吸管,掀起“綠色革命”;竹質集裝箱底板遠銷海外,成為國際“新寵”;竹纖維復合材料引領行業變革……這些技術突破的背后,正是武夷研究基地以科技賦能產業發展的生動實踐。
“我們支持南平市龍頭企業深度參與國際竹藤中心主持的兩項‘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協同南平成功推動多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落地實施,如‘纏繞式竹吸管制備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竹木工業智能關鍵技術與數字建設融合產業化’等,合作開發竹創新產品生產線,牽頭制定竹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編制發布國內筍竹產業領域首部白皮書——《武夷竹》《武夷筍》白皮書……”武夷研究基地相關負責人細數成果,“南平是全國毛竹林核心產區和竹資源戰略儲備基地,我們與南平緊密合作,持續深化‘以竹代塑’等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動南平‘一根竹’穩步邁向‘高精尖’發展賽道。”
國際舞臺,竹韻傳音
產業發展的成效不僅閃耀在實驗室和車間里,更在國際舞臺贏得贊譽。
“南平竹資源豐富,竹產業發達,‘以竹代塑’‘全竹利用’等方面成效顯著,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國際竹藤中心培訓處處長王剛介紹,2024年以來,在武夷研究基地合作框架下,在南平林業系統的高效組織與有力落實下,南平市成功承接了四期“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以竹代塑”科技創新研修班現場教學,吸引來自馬來西亞、尼泊爾、埃塞俄比亞、巴西、土耳其等15個國家90余名竹藤領域人員到南平開展研修和實地考察。“南平已成為竹產業交流合作的‘國際會客廳’。”王剛說。
去年10月,中國駐歐盟使團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竹福天下·以竹代塑”系列活動,南平市積極籌辦“以竹為媒·搭建中歐竹文化友誼溝通橋梁——中國(南平)竹產業歐洲招商推介活動”,為中歐竹產業商貿合作簽約搭建了舞臺,讓竹子成為聯結中歐友誼的“綠色紐帶”。
科技賦能產業升級,開放合作開拓機遇,武夷研究基地的建設為南平竹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有效助力南平實現從資源大市向產業強市的華麗轉身,2024年全市竹產業產值達527億元,繼續領跑全國設區市。
▲邵武市味家竹品家居體驗館展示各類竹家居生活用品。(鄭金富 張行健 攝)
“希望通過武夷研究基地的建設發展,吸引更多竹產業頂尖專家匯聚閩北,為竹產業高質量發展聚智賦能。”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謝騰輝表示,接下來,南平林業系統將與武夷研究基地一道,在“以竹代塑”等國家戰略指引下,緊扣南平實際,策劃更多特色項目,加速國際竹藤中心科研成果在南平轉化應用,切實將竹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以“一根竹”撬動生態與經濟雙重效益,不斷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南平新篇章。
“國際竹藤中心與南平市合作建立武夷研究基地,是助力南平竹產業搶占科技制高點、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舉措,將為中國竹產業轉型升級樹立新示范。”國際竹藤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尹剛強表示,“未來,我們要持續深化‘政產學研用’融合,讓南平的‘一根竹’撬動更深刻的產業革新,讓中國的竹智慧成為引領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新亮點!”
信息來源:閩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