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示了一批2025年山東省制造業中試平臺名單,全省僅9個平臺入選,由威海臨港新材料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承擔,山東大學、山東大學威海工業技術研究院、威海臨港新材料創新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國家碳纖維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威海晨源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多元主體聯合共建的山東省碳纖維及復合材料中試平臺入選,是威海市唯一入選的平臺。
以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為核心的新材料產業是臨港區“3+2”主導產業之一,也是臨港區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和優勢。近年來,臨港區始終加速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中試共享平臺、產業孵化器等高端平臺。此次入選的山東省碳纖維及復合材料中試平臺是臨港區探索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路徑的生動寫照。
該平臺聚焦于碳纖維及復合材料領域,提供全方位、一體化、定制化的中試服務體系,通過提高創新成果技術價值和質量水平,加快成果轉化落地,推動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技術的創新與產業升級,為相關領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從硬件條件看,中試平臺共建有近2萬平方米的獨立中試研發場地,包括研究院大樓3層實驗室、5棟專屬研究樓宇、2棟中試車間,為各類科研項目提供了堅實的硬件基礎。與此同時,平臺還配備了中試試驗設備、測試檢驗儀器、機械加工設備共計393臺(套),確保從原材料處理、成品檢測到產品制備的全流程高效運作。
從軟件條件看,平臺現有150余名碳纖維及復合材料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和運營團隊,人員專業結構合理,年齡層次分布均衡,在碳纖維及復合材料基礎科學、工藝開發、質量控制、測試檢驗、生產驗證等方面擁有深厚的技術背景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能夠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和服務保障。
據威海臨港新材料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戰勝介紹,截至目前,平臺已成功完成20余項國家或省級科研項目,得到了業界的高度認可。每年可制造或處理30噸各類碳纖維及復合材料制品,涵蓋航空航天、汽車、風電、體育等不同應用領域,充分滿足不同客戶的定制化需求。在市場拓展方面,平臺先后服務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威海光威復材、廣州三維群禾新材料等企業300余家,為企業實施技術開發145項,攻克數十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不僅如此,還有10余項科研成果在電力輸送、油田開采、汽車輕量化、民用生活等領域成功實施產業化,帶動企業新增銷售收入超億元,有力推動了行業的協同創新與發展。
“下一步,臨港區將聚焦區域優勢產業,從優化試驗基礎、培育專業人才隊伍、強化技術創新與研發、完善中試服務體系、推動成果轉化與市場推廣等方面,構建完善的中試平臺服務體系,提升中試能力和服務成效,切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為經濟增長提供持續動力。”區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山東省碳纖維及復合材料中試平臺的各建設單位也將優勢互補、協同推進,共同打造集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孵化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中試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