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產教融合賦能“新質生產力”,創新驅動開創復材新時代——2024年中國復合材料行業年會暨四十周年紀念大會圓滿召開。
四十載風雨兼程,中國復合材料工業協會始終站在行業發展的最前沿,以其卓越的領導力和深遠的行業洞察力,引領復合材料行業不斷前行。協會不僅積極倡導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更致力于構建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的生態系統,為復合材料在國民經濟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做出了積極貢獻,有效促進了國內外技術與信息的交流互通。
歷經六十余載的蓬勃發展,復合材料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承載著推動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重大使命。在新時代“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指引下,復合材料行業正以“新質生產力”的嶄新姿態,迎接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步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技術迭代加速、機械化與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的新階段。
展望未來,中國復合材料行業協會將繼續發揮其不可或缺的橋梁與紐帶作用,深化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為復合材料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不竭動力。此次大會的成功舉辦,不僅是對協會四十年輝煌歷程的深情回望與總結,更是對復合材料行業光明前景的深切期許與展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復合材料行業必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開創屬于新時代的輝煌篇章。
02、我國最大載客量碳纖維高速客船在南沙下水
2024年11月4日,香港新渡輪500客位碳纖維高速客船“新明珠3”下水儀式在廣州南沙舉行。該船是目前全國載客量最大的碳纖維常規動力推進高速客渡船,船長44.75米,船寬11米,型深3.65米,設計吃水1.4米,設計航速26節,滿載最大航速可達33節。“新明珠3號”是中國船舶集團廣州公司批量承接的中國香港新渡輪離島項目的第8艘船舶。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具有輕質、耐腐蝕、低噪音等優勢,可在8級風況下安全航行,不僅提升了航行效率和環保性能,還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戰略部署,推動國際船舶溫室氣體減排戰略實施,加快船舶制造業綠色轉型。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船舶制造業綠色發展行動綱要(2024—2030年)》對結構輕量化方面提出了具體發展目標。IMO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MEPC)已經制定了全球船舶能效法規,并在2023年7月通過了《2023年國際海事組織船舶溫室氣體減排戰略》,強調在2050年左右實現國際航運凈零排放的目標。鼓勵使用能夠降低船舶重量、提高燃油效率、減少碳排放的環保材料,復合材料正是符合這一要求的重要材料之一。船舶一方面通過直接降低船舶重量實現減重減排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減振降阻等功能特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碳減排的目的,如大型航運船舶安裝復合材料旋筒和現代風帆,能實現3~5%燃油經濟性的提升,在集裝箱船弦安裝復合材料導流板可以有效降低集裝箱帶給船舶的風阻,實現3%以上的燃油經濟性的提升。復合材料未來必將在游艇、帆船、漁船、船舶的船體、管系、舾裝、內裝等結構中發揮重要作用。
2021 年至 2023 年,航運市場需求穩步增長,2023 年末船舶行業達到階段性高點,船舶訂單量逐步恢復到 2010 年前的高水平,新造船價格較最低點已上漲接近 60%。截至 2024 年 6 月末,新造船價格指數達 187.2 點,同比增長 9.5%;全球手持船舶訂單量達到 29126 萬載重噸,達到 2016 年以來的新高。全球造船行業正開啟新一輪景氣周期。國內主要頭部企業船舶修造及海洋工程業務當前訂單的排產周期已經到 2028 年,產能處于滿產狀態,未來三年業務收入增收將保持在12%左右。
03、我國研制出首批碳纖維復合材料重軌貨運列車
04、常泰長江大橋常州側主體工程完工!采用世界最大尺寸碳纖維復合材料拉索
2024年5月7日,常泰長江大橋主航道橋最后一個大節段鋼梁平穩吊裝完成,標志著常泰長江大橋常州側主體工程全部完成,全橋已于2024年6月份合龍。大橋是目前在建的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全長10.03公里。這座大橋最大的亮點之一,即采用由中復神鷹公司研發的干噴濕紡T700-48K級大絲束碳纖維復合材料拉索,大橋水平拉索單根由127絲直徑7毫米的碳纖維復合材料組成,為目前世界上碳纖維拉索長度最長、規模化用量最大的工程項目,其抗拉強度達到2600兆帕,單根水平拉索長559米,全橋28根水平拉索總重量達到130噸。
碳纖維拉索具有輕質、高強、耐腐蝕、抗疲勞、應力松弛率低和線膨脹系數低等優異性能,拉索充分利用了碳纖維的抗拉強度特性,使用碳纖維拉索改變橋梁的塔、梁荷載的原有傳遞途徑,從根本上解決鋼絲纜索的腐蝕和疲勞問題,實現具有輕量化、長壽命特征的高性能橋梁結構。近年來,碳纖維拉索已經在山東省聊城市興華路徒駭河大橋和江蘇省江陰市黃山路斜拉索橋中陸續成功應用,在土木工程領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碳纖維復合材料拉索的應用可以將材料自重減小80%;大幅降低運維成本,全壽命周期碳排放減少70%;能承受1000萬次荷載循環不損壞,在橋梁使用壽命內不更換。碳纖維復合材料拉索開辟碳纖維大批量應用的新領域,為橋梁設計打開了新思路。
《結構用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拉索》國家標準于2024年11月20日發布修訂說明,旨在適應FRCM拉索技術的發展和工程需求。隨著碳纖維復合材料拉索制造技術的不斷進步,促進了碳纖維棒材、桿材等制備工藝設備的提升,進一步擴大了復合材料在大型工程上的應用。
05、復合材料五星紅旗首次在月球背面升起
06、中復碳芯助力全球最長陸上 131m 風電葉片成功下線
2024年1月21日,三一重能131m葉片(15MW)在內蒙古巴彥淖爾零碳數智產業園成功下線,刷新了全球最長陸上風電葉片紀錄。三一重能在制造工藝方面引入多項新技術,包括自主玻纖套裁預絎縫設計、大尺寸復合材料葉片長距離在線灌注技術、以及后緣墊塊立體三維設計技術、采用可回收聚氨酯結構件、48k大絲束碳纖維拉擠主梁等。這些技術的引入,不僅提升了葉片的制造精度和效率,更確保了葉片在超長尺寸下的剛性和穩定性。
截至2024年底,我國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約5.3億千瓦,占全球的比重近50%。2024年風電新增裝機量大約為88GW,是繼2023年新增裝機79.37GW的又一新高。根據過往風電裝機規律分析,2025年有望迎來再次大爆發,根據中金的預測,2025年國內風電新增裝機量有望達到110-120GW。
隨著風電葉片大型化發展,在整機中的成本占比由原來的1/4提升到1/3,是復合材料單品產量最高的產品,2024年中國風電葉片市場規模約為470億元,未來5年市場年復合增長率為6.5%。風電葉片產業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基本形成以中材葉片、時代新材、明陽葉片等大型制造廠為代表的競爭格局。風電葉片產業技術和生產能力正趨于同質化,但在新品研發、制造、運營和售后方面有著不同的特點和優勢。整體來看,行業競爭格局較為分散,但主要市場份額仍然集中在少數大型企業手中。
隨著我國風電行業的快速發展,市場對于風機和風電葉片的需求巨大,進而帶動了環氧樹脂,玻璃纖維、輕木、泡沫型材、粘接劑以及真空灌注用輔助材料風電葉片用材料的大規模增長,2024年風電葉片專用環氧樹脂突破38萬噸。到2024年前三季度10MW陸上風電機組在訂單中的占比達到28%,GW108機型將成為2025年的主力產品,8MW以下機型正在逐漸減少。2023年來多家風電主機廠替換碳纖維動力不足,碳纖維在風電的需求有所放緩,據中國復合材料工業協會推算2024年風電用碳纖維約為1.9萬噸。
07、珠海航展落幕,中國eVTOL和無人機訂單吸引全球目光
08、工信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4年度項目申報指南:聚焦高性能高分子及復合材料領域,涵蓋UHMWPE、碳纖維、芳綸及先進結構陶瓷等6類專項。
09、全球首張熱塑性光伏邊框認證證書!國際復材開啟新材料革命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馬永梅與重慶國際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尼龍基熱塑性連續玻璃纖維拉擠太陽能邊框”通過德國萊茵測試,獲得全球首張認證證書。該技術展現了中國太陽能行業的持續創新能力,有助于全球能源結構優化。該技術采用原位反應尼龍拉擠成型工藝,其材料具有優異的耐候性和機械性能,輕量化和可回收特性使其在環保和經濟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根據《電解鋁行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計劃》要求,自2017年以來,中國實施了電解鋁產能置換政策。這一政策限制了電解鋁產能的無序增長,并促進了行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在輕量化需求的帶動下,近5年來中國鋁型材的價格波動較大,2024年12月數據顯示,2024年鋁型材居高不下粉末噴涂工藝鋁型材全國均價為25481元/噸,在光伏行業競爭日益劇烈的當下,采用復合材料邊框進行對沖,可以緩解光伏組件的價格壓力。原位反應尼龍拉擠成型較傳統的聚氨酯拉擠邊框更具成本優勢,而且熱塑性尼龍更符合低碳、綠色的新發展理念。
隨著全球“雙碳”目標加速推進以及環保需求的日益高漲,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大勢所趨。熱塑性復合材料因其密度低、加工快、可回收等諸多特點成為“以塑代鋼”的主要方向,在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輕量化、航空航天等方面具有廣闊應用前景。2024年熱塑性復合材料市場規模估計為468萬噸,預計到2029年將達到599萬噸,在預測期內(2024-2029年)復合年增長率為5.06%。同時據Research And Markets發布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熱塑性復合材料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1年的244億美元增長到2025年的31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7.5%,行業增長保持高速。
10 、新型碳纖維復合芯導線在西北電網首次應用
2024年11月,由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網陜西電科院)牽頭實施的新型碳纖維復合芯導線工程,在銅川10千伏吉子鋪支線、宜哭線1公里重覆冰、大跨越區段完成了首次應用。這是新型碳纖維復合芯導線在西北電網的首次應用,標志著我國在電網輸電線路材料和技術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這一創新技術的成功落地不僅提升了電網的安全運行能力,也為復合材料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十四五期間電網規劃投資超2.9萬億元,2021~2025年5年間全國架空線和電纜行業的總市場規模約為5400億元,4年復合增速約為9%左右。其中其中架空導線2021-2025年總市場規模達3000億元,4年復合增速約為7%左右,電纜2021-2025年總市場規模達2400億元,4年復合增速約為12%左右。根據國家電網招標數據,目前架空線中標項目中增容導線和節能導線等新型導線總計占比約為 9%。國聯證券預計到2025 年,新型導線的占比有望達到 18%,市場規模將超百億元。以高導電率鋁、鋁合金類、軟鋁型線以及碳纖維復合芯類的節能增容導線是未來新型導線的主要發展方向,預計十四五期間市場總規模達350億元,4年復合增速約22%。碳纖維復合芯類的節能增容導線替代傳統的鋼芯和半梯形鋁線,通過優化熱處理及絞制工藝,實現了重量輕、強度大、柔性強、抗疲勞、耐高溫、耐腐蝕、低損耗、線損小、弛度低和與環境親和等性能優勢,從而提高了傳輸容量和電網輸送能力。受益于國家長期經濟發展規劃,新基建、智能電網建設推進,電線電纜產業將不斷優化升級,呈持續穩定增長態勢發展,也將成為碳纖維主要應用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