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飛打造的殲-11B、殲-11BS、殲-15、殲-16等機型,其實除了外觀與蘇-27類似外,內部早已是經過天翻地覆的改變了,早已不是簡單對蘇聯原版蘇-27的小修小補了,況且其氣動外形也被沈飛利用我國龐大風洞群重新進行了優化。
所以,從對中國航空工業和人民空軍的貢獻方面看,沈飛是與成飛一樣優秀的企業,而近期軍事頻道制作的一期節目也首次披露了“成飛”和“沈飛”制造車間,此舉無疑是對兩個企業貢獻的肯定。從中我們也首次看到了成飛制造殲-20和殲-10的一些細節、沈飛打造先進戰機的復合材料。可以說這一期節目可謂“干貨滿滿”,并且強調了沈飛是我國的“殲擊機搖籃”,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相信看過這一期節目后,觀眾都能了解到沈飛制造先進戰機的高超技術后,對沈飛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當然,要說近幾年中國空軍知名度最高的“明星戰機”,想必除了殲-20外就不會有第二種戰機能符合了。殲-20在今年除了在建黨百年之際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還在中俄“西部·聯合-2021”聯合演練中對外軍首次亮相。那么作為一款我國可以與美軍F-22比肩的“第五代戰機”,殲-20是如何被成飛制造出來的,肯定是多年來廣大軍迷最想知道的“謎題”之一了。而殲-20也是我國自主走完“五代機”研究論證、設計制造、原型機測試、生產定型、交付服役全過程的最先進機型。
殲-20采用了全三維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從報道中可以看到殲-20在設計時,設計人員就可以利用VR設備實時“進入”已經在電腦中建模好的殲-20面前,隨時查看電腦里呈數字化展示的殲-20任何細節。比如點開殲-20機身側面的副彈倉查看機械運行狀態、內部管線布局等需要拆開真機蒙皮才能查看的部位。而這種設計方法無疑可以方便地快速驗證設計人員的設想,節省大量原本只能在原型機測試中才能知曉的等待時間和經濟成本。
而殲-20的制造還有賴于我國航空工業制造工藝的創新和新材料技術發展的紅利,這才能將設計人員的優秀設計最終轉變成實實在在的戰斗力。對殲-20的制造來說,大尺寸結構零件的制造是一個邁不過去的攔路虎,就比如殲-20最為關鍵的鈦合金機身大框架的打造。這種能力的具備,除了可以有效減輕機體結構重量外,還因為機體主要受力框架是一體成型,因此機身壽命將會被大大提升。而殲-20賴以占盡先機的“隱身”能力,也是需要依靠特殊材料和更加先進的加工工藝才能完成的。報道中展示了一種殲-20使用過的新材料,鏡頭出于保密原因推得很近,我們只能大致看到有很多“黑色”細線像“紡絲”一樣被抽出卷成一卷,可具體是什么材料報道中并沒有提及。
雖然在介紹成飛殲-20制造時對“新材料”沒有做太多說明,這可能是因為殲-20保密需要,但在轉到沈飛制造車間時,對“復合材料”這種戰機制造新材料做了較多介紹。比如像機翼這種大型構件,除了制造時需要將精度保持在0.01毫米以內外,還要時刻牢記一句口號“為每一克減重而奮斗”。而現代化戰斗機的“減重”除了設計合理外,更多的就要依靠新型的“復合材料”幫忙了。在首次公開的沈飛復合材料生產車間里,我們看到了2個戰機重要部件:垂尾梁。通過銘牌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這2個部件的材質為“碳纖維增強樹脂基復合材料”,而它的制造工藝為“真空袋-熱壓罐工藝”。
這兩個部件的外表體積較大,如果使用傳統的鋁合金材質制造,這么大體積的重量肯定不是瘦弱的女記者可以抱起的。可是在換用“復合材料”制造后,同樣大體積的零件就可以幾乎用單手就輕松提起,抱著也毫不吃力,給人的感覺就是在抱著一根普通PVC水管一般。而這種使用“碳纖維增強樹脂基復合材料”制造的較大零件,重量只有使用鋁合金制造的零部件60%左右,卻可以具有與其相當或超越的強度與韌性??上攵绻患軕饳C能夠盡可能多地使用復合材料制造,那么它的減重結果將會異常驚人。
可以說,通過軍事頻道的這期節目,我們不但了解到了關于殲-20的一些制造內幕,還通過對沈飛復合材料制造車間的探訪得知了我國在復合材料領域取得的一些成績和應用。相信這些展示我國航空工業成就的片段,除了可以讓外軍清楚認識到我們強大的軍工科研實力外;還可以更加理智地認清“成飛”和“沈飛”對我國國防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
來源:新浪新聞 每點新防務
點擊圖片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