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休閑之都?全球投資沃土
2025年6月4-6日 山東?威海
一
預浸料成型技術培訓背景:技術革新與產業升級的雙重驅動
在低空經濟、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戰略新興領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高性能復合材料技術迎來革命性突破。作為復合材料核心中間體,預浸料成型技術的穩定性與創新性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瓶頸。為破解技術質量波動、人才短缺等痛點,中國復合材料工業協會聯合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于6月4-6日舉辦預浸料成型技術二期培訓班,旨在匯聚全球頂尖專家與企業精英,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交流平臺,助力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二
主辦單位:權威平臺與產業高地的強強聯合
中國復合材料工業協會:國家級行業組織,擁有900 余家會員單位,覆蓋復合材料全產業鏈,致力于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
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中韓FTA地方合作試驗區,以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為核心,形成“裝備制造-原絲-碳纖維-制品-檢測”全產業鏈生態。
三
培訓亮點:前沿技術與實戰經驗的深度融合
技術攻堅:聚焦預浸料成型工藝的關鍵技術突破,包括熱壓罐成型、自動鋪絲技術、快速固化工藝等,解析行業痛點與解決方案。
專家陣容:楊小平教授,北京化工大學博士及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并入選北京市領軍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李剛教授,北京化工大學材料學院研究員,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王成忠教授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工學博士,高分子材料專業。從事高性能樹脂及其復合材料的研究工作,承擔過多項軍工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和聯合研發項目;長期從事高分子材料及復合材料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工作。
張相一,工學博士,高級工程師。早年于山東師范大學化學系攻讀理學學士學位,奠定了堅實的化學基礎。之后,他在大連理工大學高分子材料系繼續深造,獲工學博士學位,專注于高分子材料領域的深入研究,為其在高性能復合材料領域的發展筑牢理論根基。
實地考察:組織學員參觀威海碳纖維產業園,近距離了解國家碳纖維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碳纖維制備及工程化國家工程實驗室等科研平臺,體驗“政產學研金服用” 五鏈協同創新模式。
四
選擇威海臨港:七大核心優勢定義投資新高地
國家級戰略平臺:國務院批復的國家級經開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中韓FTA地方合作試驗區,公共部門競爭力全國前十。2022年碳纖維行業產值達30億元,沖刺百億級產業集群,規劃2025年建成千億級碳纖維產業基地。
碳纖維產業高地:依托22個科研平臺,威海拓展纖維打破國外壟斷,T700/T800H碳纖維應用于航空航天,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3600畝園區集聚40余家鏈上企業,形成 “裝備制造-原絲-碳纖維-制品-檢測” 全產業鏈,覆蓋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海洋船舶等高端領域。
七大招商方向:重點布局新能源、航空航天、軍用領域、海洋船舶、車輛輕量化、休閑體育、建筑固強七大產業,共享千億市場紅利。
四大發展目標:
龍頭最強:對標國際巨頭,鞏固國內碳纖維產業龍頭地位;
平臺最高: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 五鏈協同創新平臺;
鏈條最全:延伸軍民兩用、海陸空全領域產業鏈;
服務最優:零碳園區、人才補貼、“金融管家”,實現 “輕資產入駐、拎包式發展”。
五
產業前景:千億級藍海市場的無限機遇
性五、碳纖維復合材料已成為全球高端制造業的核心材料,預計2025 年國內需求量將達 15.93 萬噸。威海臨港作為中國碳纖維產業領軍者,正加速布局風機葉片、儲氫氣瓶、無人機部件、衛星復合材料等新興領域,推動產業向輕量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此次培訓將為企業提供技術升級、市場拓展、資源整合的絕佳契機,助力搶占產業新藍海。
六
報名咨詢
趙旭東:135 2085 6513(微信同號)
盧宏萍:186 1253 8091(微信同號)
本次培訓名額有限,預報從速。2025年6月4-6日,相聚威海臨港,共赴預浸料技術盛會,解碼“藍色經濟”新圖景,開啟千億級產業新征程!
報名二維碼